MUZIK古典樂刊 9月號/2013 第79期 (電子書)

NT $ 138


2013主打新焦點


改版雙封面,時事知識一把罩
左手翻開音樂時事:近期表演活動、樂界新聞動態、最新唱片評析等。
右手打開古典知識:以「當月音樂家」作為主軸,介紹史上偉大作曲家、音樂家的深入訪談、樂界近期重點現象、名家專欄、樂界趣聞等。

附贈當月音樂家之精選作品唱片,讓大家「看」的精采,「聽」的過癮!



本期當月音樂家


黑暗之光與玫瑰騎士理查.史特勞斯

看過電影《2001太空漫遊》的讀者,一定對於開頭日出片段的配樂有深刻印象:小號聲劃破寂靜、樂團眾聲乍醒,加上定音鼓連奏搥入人心,再再表達出「黑暗之光」的初現,此段旋律來自於《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由理查.史特勞斯作曲,也展現了他為浪漫派晚期的音樂語法,立下新的高峰與典範。
相對於眾人熟悉的音詩,理查.史特勞斯的歌劇,其實才是創作成熟期後的大爆發,前後共完成了十四部作品,對於歌劇藝術的鍾愛,就如同筆下「玫瑰騎士」的求愛精神一般,即便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以及納粹德國的高壓文化政策,依然堅毅不搖。
人間行旅八十六載,理查.史特勞斯引領了十九世紀的浪漫風潮,並讓二十世紀的當代音樂家,見證來自上一個偉大世代的永存風骨。


曲目導聆:理查.史特勞斯的壯年奇幻漂流呂紹嘉談《阿爾卑斯交響曲》

在一八八六年到一九○四年創作了九首音詩(tonepoem)後,理查.史特勞斯專心投入歌劇創作與指揮領域,自一九○五年發表了《莎樂美》(Salome),理查.史特勞斯與歌劇作家夥伴霍夫曼史塔爾(HugovonHofmannsthal)一拍即合,陸續進行許多歌劇計畫,然而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霍夫曼史塔爾被徵召入伍,使得創作進度延宕。在無本可寫的情況下,理查.史特勞斯從一九一四年冬天起,花了約一百天的時間,將一八九九年時預計名為《阿爾卑斯》(DieAlpen)的四樂章樂曲計畫,擴大發展成具有二十二的段落、總長達一個多小時的《阿爾卑斯交響曲》(EineAlpensinfonie),這也是他生平寫下的最後一首音詩作品,被後世認為是壯麗華美的集大成之作。
由於《阿爾卑斯交響曲》需要約一百五十人的極大編制,很難看到樂團安排現場演出。很幸運地,台灣樂迷將有機會在今年九月二十一日的NSO的開季音樂會上欣賞到這首作品,本次也邀請到NSO音樂總監呂紹嘉,來與大家分享他對於《阿爾卑斯交響曲》與理查.史特勞斯的諸多見解與想法。


本期封面故事


歌詠 一場白與青的愛慕情緣NTSO與周龍《白蛇傳》
作曲家周龍,與同為知名作曲家的妻子陳怡,兩人皆出自於被稱為「大師班」的中國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七十七級,同班裡有譚盾、葉小綱、陳其鋼、蘇聰、張小夫、劉索拉、郭文景、瞿小松等樂壇巨擘。周龍生在知識份子家庭,從小受到歌唱家母親的音樂陶冶、入學後的勤勉學習,讓音樂幾乎融入血脈、深諳音樂的真實面貌,並融合豐厚的人文內涵,數十年的創作生涯間寫出了大量交響樂與室內樂作品,如《京華風韻》、《唐詩四首》、《霸王卸甲》、《空谷流水》、《金石絲竹》、《箜篌引》、《五行》、《敦煌傳奇》《禪》、《定》、《玄》等經典,作品於國際各大樂團如中國交響樂團、英國BBC交響樂團、倫敦交響樂團等皆曾演出。

歷經中國變盪的時代、經歷過文革下放的艱困,周龍將人文素養的內斂與民族文化的內涵相融,作品深含東西方文化精隨。二○一一年,周龍首次創作歌劇《白蛇傳》便一舉獲頒美國普立茲音樂獎,也是首位該獎項的華人音樂家得獎人,不僅畢生奉獻的音樂成果更廣為人知,也讓融合了東西音樂傳統與文化元素的《白蛇傳》一劇廣為流傳,不僅將中國知名傳奇帶給西方,更讓華人作品呈現於世界音樂舞台。「2013NTSO國際音樂節」,就由周龍《白蛇傳》揭幕,帶領觀眾重新感受白蛇與青蛇和許仙之間綿遠流傳的愛恨情織。


【MUZIKNo.79閱讀焦點】


1.大師練習曲:探索生活與音樂的音飛舞跳,魏樂富與葉綠娜的雙鋼琴旅程

鋼琴家魏樂富和葉綠娜一直是古典音樂界的絕佳拍檔,兩人共同投入演奏、教學、寫作,共同用音樂創造生命,也以生命回應音樂;自一九七九年首次在德國文化中心合作演奏雙鋼琴開始,轉眼間也過了三十五年了。兩人皆形容,雙鋼琴像是彼此間的對話,在這趟雙鋼琴的旅程當中,共同行經許多華麗多變的風景,永不改變的是那顆探索世界、最原始的好奇心。

2.音樂面對面:音樂劃過人生的心靈震顫小提琴天后 鄭京和

從學鋼琴開始,六歲首次接觸到小提琴,從此生命給了鄭京和一個命題:成為一名小提琴家;而她也確實寫下了一頁頁的傳奇。

鄭京和九歲和首爾愛樂登台演出孟德爾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震驚全世界,十二歲開始至日本巡迴演出。一九六一年家中安排她到茱利亞音樂院師從小提琴大師葛拉米安,鄭京和過往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經提過,自己原本夢想的留學國度是法國,但因為跟隨姊姊的步伐,最後到了美國。

一九六七年,鄭京和與祖克曼一起參加列文崔特音樂大賽(LeventrittMemorialAward),兩人平分秋色,讓評審頭痛,最後兩人並列為首獎;這場比賽讓鄭京和聲名大噪,也讓演出合約不斷,馬上有了和紐約愛樂與匹茲堡愛樂演出的機會。除了葛拉米安,鄭京和也曾接受PaulMakanowitzky,SzymonGoldberg,JosefGingold和JosephSzigeti等人的指導。鄭京和和英國也有很深的緣份,一九七〇年,她在英國已非常有名氣,與倫敦愛樂演奏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從此以後打響真正的國際名聲,後來也在英國定居了數年。鄭京和的演奏有著深度的靈性,她是韓國首位在西方音樂界裡發聲的超級新星,在美國、歐洲和中東都深受喜愛,與生俱來的音樂靈性和自發性的爆發力,都是鄭京和演奏的特色。

3.音樂面對面:愛丁堡藝穗節 台灣民謠飄揚菁英藝術家三重奏

世界知名的表演藝術盛會「愛丁堡國際藝術節」(EdinburghInternationalFestival),今年非常有台灣味!開幕重頭戲由台灣知名舞台劇演員吳興國領銜演出文學家卡夫卡經典創作《蛻變》獨角戲,精采表現驚艷全世界,而其延伸節慶「愛丁堡藝穗節」(EdinburghFestivalFringe)也不讓藝術節專美於前,特別集合了九組來自臺灣的表演團體,推出「TaiwanBravo」系列,讓世界看到台灣精采的文化軟實力。當中由鋼琴家陳玲玉、小提琴家林文川與大提琴家婭力木所組成的菁英藝術家三重奏,在八月六日至八日舉行的六場「印象.福爾摩沙」音樂會裡,將《望春風》、《四季紅》、《雨夜花》等台灣民謠轉化成首首精緻篇章,飄揚於愛丁堡舞台,也深入來自全世界喜愛藝術的觀眾心中。

4.音樂面對面:俄國音樂時光之旅鋼琴家 葉孟儒

葉孟儒七歲開始習琴,1992年前往莫斯科進修,七年間,葉孟儒經常以獨奏家的身分受邀在俄國主要城市演出協奏曲與獨奏會,之後更以最高分的榮譽畢業於莫斯科國立柴科夫斯基音樂學院研究班。在莫斯科的扎實訓練之下,葉孟儒不僅能夠彈奏大量俄國作品,範圍更從巴哈直達當代樂派的樂曲。葉孟儒的教授即是當今俄國最著名的鋼琴教授紐莫夫──瑙莫夫即是承襲自俄羅斯涅高茲鋼琴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瑙莫夫對葉孟儒的讚譽如下:「葉孟儒的表現值得極高推崇,他是一位非常具有高度才華,並且擁有絕妙琴藝的鋼琴演奏家,音樂表現具有難得天赋和多樣性。觀眾始終给予温暖熱烈的回應,並且最為喜愛這種原創的風格,以及音樂表現上的獨特個性。」繼2011年與2012年兩場鋼琴獨奏會的合作之後,適逢普羅高菲夫60週年逝世紀念、拉赫曼尼諾夫140週年誕辰紀念,以及老涅高茲125週年誕辰紀念,鵬博藝術再度邀請鋼琴家葉孟儒於國家音樂廳舉行鋼琴獨奏會。這次葉孟儒安排出相當繁重的一系列俄系曲目,展現具有巧思又波濤洶湧的俄式風情。


編輯精選


‧音樂面對面:音樂面對面:音樂劃過人生的心靈震顫小提琴天后 鄭京和
‧特別報導:敲響夢想的原動力旅美擊樂家 林威震



名家專欄


1.音樂教我的事:那些年,音樂在晨昏往返間停駐(張堯)

張嘉淵博士(以下稱TED),一位來自台北大稻埕的農家子弟,高三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裡發現成大校風充滿陽光活力,本就嚮往這樣的校園,於是選填航太科系,更一路唸到博士,無疑是十足的科技人。但他卻展露出有別於一般工程師的刻板形象,不僅對繪畫、電影十分喜愛,連建築、音樂、文學都有相當程度的涉獵,對古典音樂更是如數家珍,讓我更加好奇他到底是怎麼辦到的?

2.歌劇八點檔:弄臣(一):因果循環的倒數與犧牲(胡耿銘)

即將邁向不惑之年的威爾第,在義大利已經是家喻戶曉的歌劇王子,而他於一八五一年譜寫的傑作《弄臣》(Rigoletto),又將威爾第推向國際,從《弄臣》開始,威爾第從早期的摸索進入了中期的成熟階段。
《弄臣》的故事原型來自法國文豪雨果(Victor-MarieHugo,1802~1885)的作品《國王的弄臣》(Lerois’amuse),由皮亞威(FrancescoMariaPiave,1810~1876)改寫為義大利文劇本,他將場景由法國搬到義大利,人物也從王室轉換為地方貴族,據說威爾第覺得詠嘆調〈善變的女人〉旋律朗朗上口,怕太早排練會洩漏出去而導致他人抄襲,因此保密到開演前的排練才公開,果然,首演後隔天早晨,這首詠嘆調立即傳唱大街小巷,成為威爾第的註冊商標之一。


音樂 BBC 兩人